
簡單了解碳化鎢(WC)硬質合金制粉工藝特性及參數
>
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末是通過對鎢(W)粉進行滲碳處理而獲得的。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的特性(尤其是其粒度)主要取決于原料鎢粉的粒度和滲碳的溫度和時間。
其中化學控制至關重要,碳含量必須保持恒定(接近重量比為 6.13%的理論配比值)。為了通過后續工序來控制這些粉體粒度在滲碳處理之前添加少量的釩或鉻。不同下游工藝條件和不同更終加工用途會采用特定的碳化鎢(WC)粒度、碳含量、釩含量和鉻含量的組合,通過這些組合的變化,產生各種不同的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例如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生產商 ATI Alldyne 公司共生產 23 種標準牌號的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而根據用戶要求定制的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品種可達標準牌號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的 5 倍以上。
在將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與金屬結合劑一起進行混合碾磨以生產某種牌號硬質合金粉料時,采用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更常用的鈷含量為 3%-25%(重量比),而在增強刀具抗腐蝕性的情況下,則加入鎳和鉻。此外還通過添加其他合金成分,達到進一步改良金屬結合劑。例如在 WC-Co 硬質合金中添加釕從而使其可在不降低其硬度的前提下顯著提高其韌性。增加結合劑的含量提高硬質合金的韌性但是卻會降低其硬度。減小碳化鎢(WC)顆粒的尺寸提高材料的硬度,這樣可以在燒結工藝中的碳化鎢(WC)的粒度必須保持不變。燒結時碳化鎢(WC)顆粒通過溶解再析出的過程結合和長大。在實際燒結過程中,為了形成一種完全密實的材料,金屬結合劑要變成液態(稱為液相燒結)。通過添加其他過渡金屬碳化物,包括碳化釩(VC)、碳化鉻(Cr3C2)、碳化鈦(TiC)、碳化鉭(TaC)和碳化鈮(NbC),控制碳化鎢(WC)顆粒的長大速度。這些金屬碳化物通常是在將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與金屬結合劑一起進行混合碾磨時加入,盡管碳化釩和碳化鉻在對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進行滲碳時形成。利用回收的廢舊硬質合金材料生產牌號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料。廢舊硬質合金的回收和再利用在硬質合金行業已有很長歷史,是該行業整個經濟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降低材料成本、節約自然資源和避免對廢棄材料進行無害化處置。廢舊硬質合金一般可通過 APT(仲鎢酸銨)工藝、鋅回收工藝或通過粉碎后進行再利用。這些“再生”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通常具有更好的、可預測的致密性,因為其表面積比直接通過鎢滲碳工藝制成的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更小。
硬質合金碳化鎢(WC)粉末與金屬結合劑混合碾磨的加工條件是至關重要的工藝參數。兩種更常用的碾磨技術是球磨和超微碾磨。這兩種工藝都能使碾磨的粉料均勻混合,并能減小顆粒尺寸。為使以后壓制的工件具有足夠的強度,能保持工件形狀,并使操作者或機械手能拿起工件進行操作,在碾磨時通常還添加一種有機結合劑。這種結合劑的化學成分影響壓制成工件的密度和強度。為了有利于操作再添加高強度的結合劑,防止這樣會導致并可能會產生硬塊,從而造成在更后成品中存在缺陷。完成碾磨后。通過有機結合劑的成分調節,以根據定制這些團塊的流動性和裝料密度。通過滲透技術篩選出較粗或較細的顆粒,還可以定制團塊的粒度情況以確保其在裝入模腔時具有良好的流動性。